對于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唸書這事“茲事體年夜”。
在我上學那會兒,有一個標語叫“常識越多越革命”。那年代,全部國度似乎在演出著一出荒謬劇,社會上浮現出一種與傳統價值體系完整逆反的偏向,風行千年的唸書至上認識與精英主義,在經過的事況了清末激變和五四新文明活動的沖擊后,至此更是被掃蕩殆盡!不了解這算不算“百姓的成功”。書噴鼻不繼,亨衢疾走,高歌大進,整整十年,先生不消上學,年青人沒書可看,彈指一揮,白了少年初!
剛開端時年夜伙兒都感到挺愉快,可過不了多久,就感到不合錯誤勁。進修常識、摸索未知是人的天性,盡管那時辰曾經把古今中外盡年夜部門的文明遺產都打進“香花”的行列,還有人說,從《國際歌》到樣板戲,這中心是一片空缺,但這蒙蔽不了一切的人,對常識的盼望仍是讓不少年青人想方想法找書看。
在北京、上海、武漢、長沙、廣州如許的年夜城市,因掉往應用價值而被流放的紅衛兵如夢初醒,他們中的一部門人從盲從科學中擺脫出來,開端思慮題目,經由過程瀏覽尋覓謎底,以解高興中的迷惑。他們自覺組織地下唸書會,經由過程各類渠道尋覓“禁書”,那些劫后余生并傳播在社會上的中外名著,此中,對他們的思惟沖擊與影響最年夜的是一批外部刊行的“灰皮書”和“黃皮書”。灰皮書因灰色封面而得名,多屬人文社科范疇,作者為東方學者和蘇聯、東歐列國的“修改主義者”,如托洛茨基、德熱拉斯、赫魯曉夫、馬迪厄、哈耶克、夏伊勒、湯因比等;黃皮書重要是文學作品,也得名于黃色封面,作者有愛倫堡、索爾仁尼琴、貝克特、塞林格、薩特、加繆等。這批書昔時是供高等干部瀏覽或供文明宣揚口官員批評用的“背面教材”,印量少少,“文革”前和“文革”中都印了一些,加起來才不外兩千余套,這些書在那時騷亂的周遭的狀況中散落平易近間,成了很多處于苦悶和“饑渴”之中的年青人的可貴精力糧食。這些特別年月的瀏覽者后來年夜多“先知先覺”,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月思惟束縛和文明發蒙的前驅者和中堅氣力。新時代以來暴得年夜名的學者金不雅濤、詩人北島、作家史鐵生等,都是昔時地下瀏覽的介入者。
說來忸捏,我發展在西江沿岸的一座小城市,地處遙遠,文明落后,下面提到的“兩皮”書,我一本也沒看過。
“文革”開端時我還未滿十三歲,應當說還沒有瀏覽的自發,盡管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就開端看課外書,但看的多是武俠小說或演義小說,那時辰滿頭腦都是洪熙官、方世玉、展昭、白玉堂、秦瓊、程咬金、羅成等的抽像,這些小說和人物所傳遞的“忠孝節義”不雅念,對少年時期的我發生了很年夜的影響。
跟著年紀漸長,我開端接觸《三國演義》《水滸傳》那樣的名著了,但年夜多仍是挑情節性強的看,像《紅樓夢》,固然名望很年夜,但描述的多為吃吃喝喝、哭哭啼啼、吟詩尷尬刁難、風花雪月的內在的事務,就不年夜能讀得下往。那時我家躲有一部平易近國十九年(1930)商務版的護花主人評《石頭記》,我看了良多次,才委曲把這部中國最有名的古典小說看完。
那時的唸書周遭的狀況極為嚴格,一切的藏書樓都封閉了,書店里空蕩蕩的,除了馬恩列斯毛的著作無書可賣,紅衛兵的焚書更襯著了瀏覽“禁書”的膽怯感與罪行感,我們只能各顯神通,鬼鬼祟祟地交流著看那些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書。就我而言,還得超出父親的妨礙。父親對我的瀏覽采取了封殺的立場:收繳,甚至付之一炬。是以,我經常是躲在閣樓或蚊帳里唸書,夜間,十五瓦光的白熾燈光線太弱,隔著蚊帳看書很費勁,看上往糊涂涂的一片,好在那時年事小、眼光好,囫圇吞棗地就把書看上去了。記得有一次借得一本叫《再生緣》的書,說好了第二天一早就要回還,為了不掉信,我只好跑抵家對面的青少年文明宮的走廊里,從早上一向看到早晨,連飯也不敢回家吃,忍著饑渴,目下十行地把這本幾十萬字的書翻看完。我完整沉醉在孟麗君和皇甫少華的離合悲歡中,把對父親的懼怕丟到了腦后,甚至聽不到母親叫我回家吃飯的迫切召喚。
這種離開了黌舍正軌教導的不受拘束瀏覽對我的人生影響極年夜,那時的狀況真的可以用得上“迫不及待”“廢寢忘食”等詞語來描述,來之不易的瀏覽機遇使得我們都特殊器重每一本過手的書,假如時光富餘的話,我們城市把書中的出色段落用筆記本抄上去,抄書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配合記憶。此刻回憶起來,這種“鬼鬼祟祟”的瀏覽佈滿安慰和快感,是我的唸書生活中獨一的非功利、純享用的瀏覽經過的事況,此后的唸書,包含在年夜學時代的瀏覽,或多或少都帶有功利的顏色。
在中國,唸書與富貴榮華聯絡接觸慎密,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對這句話當然可以有多種說明,依我看,這本質上是預設了現代中國年夜大都常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宋代以后,科舉軌制日益完美,給基層士子經由過程唸書測試進進宦途供給了穩固的機制,宋真宗趙恒《勸學文》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闡明那時最高統治者已在有興趣識地領導常識分子走經由過程唸書獲取功名貧賤的途徑。北宋士人汪洙更將這種“唸書仕進”的認識總結為“萬般皆上品,唯有唸書高”,此后,“唸書至上”便成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惟認識,上至顯貴,下至草平易近,都以為唸書是高人一等的獨一前途。可是,這種極盡功利化的唸書行動,實在是對“唸書”自己的一種同化,是以,這種“唸書—進仕”的形式到了清末,也就走進了逝世胡同。
近代以來的社會劇變使這種形式遭到了激烈的批評,如上所述,到了我唸書的年月,這種批評走到了荒誕的田地,仿佛在一夜之間,唸書便成了一種罪行、一種羞辱,人們只能在背後里、暗夜里唸書,如許使得社會對唸書的評價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就在那樣一種特別的佈景下,我看了一年夜堆“參差不齊”的書,沒有打算,沒有選擇,逮到什么看什么,不論看得懂看不懂先拿上手看了再說,如許的“不受拘束”狀況實在應當是真正的“唸書人”最盼望的幻想境界,不意卻給我如許的蒙昧小子在一個特別的年月不測地收獲了。
古舊小說不但向我傳遞了忠孝節義的不雅念,還培育了我對古典詩詞的愛好,我開端感觸感染到唐詩宋詞的華麗和豐贍,觸摸到中漢文明最綺麗的精力層面。《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是我最早接觸的詩詞選本,此類圖書眼下滿年夜街都是,那時倒是極為珍稀可貴——當我在我家放雜物的閣樓上發明那本不修邊幅的線裝本《唐詩三百首》時,心中的狂喜,生怕不亞于哥倫布發明新年夜陸。此書的序文中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話惹起了我的極年夜愛好,于是,我花了兩個月時光把這三百多首唐詩背上去,便開端作起詩來。
我寫了不少五七言四句或八句的“詩”,認為這就是律詩或盡句了,有一次,我將一首題為《七律·江邊告別》的新作拿給一個曾擺過舊書攤的伴侶看。伴侶看了,年夜潑冷水,說格律詩得講平仄對仗押韻,不是光湊夠字數就行了,我這些工具,連“打油詩”都算不上!他的話使我年夜受衝擊,但也讓我清楚了,本來寫詩還有那么多的講求。后來,我從閣樓中翻出了一本王力師長教師著的《詩詞格律十講》,才弄清楚了格律詩是怎么回事。我年夜為高興,便按書上供給的詩律詞律寫詩填詞,全日陷溺此中,樂此不疲,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個音一個音地對,不說嘔心瀝血,也真的是處心積慮。說起來,那時辰的我仍是個少年,唸書未幾,又沒有顛末專門的練習,真要完整依照格律來寫作,仍是難以做到,所以我那時寫的詩詞,多有未能完美者。如上面這一首《滿江紅》:
風雨中秋,小亭宴、狂朋怪客。畫欄外,幾家漁火,數聲叫鶴。敗絮殘花急雨碎,長橋流水孤燈滅。聽夜空、落葉正西風,秋聲惡。亭院靜,珠山碧,回私密空間雁叫,征帆列。正松濤聲斷,紫簫聲徹。明月已應東海約,浮云猶似生平略。繁榮處、弱柳舞歌樂,秦淮夢。
這首消耗了我逾月之功的作品,仍未能完整處理押韻的題目,但和以前比,則要典雅與渾成了些,最少不那么“打油”了。
少年時的這些經過的事況對我日后的專門研究與個人工作選擇影響極年夜。我讀年夜學時,專門研究上著重于現代文學,結業論文寫的是《論李清照在婉約派中的位置》。任務以后,我做過較長時光的古籍編纂,曾任某出書社古籍室的擔任人,編纂過《現代類詩叢書》《中國現代文學年夜辭典》《文白對比十三經》《文白對比諸子集成》等年夜型古籍圖書。業余寫作,著有《從菩薩蠻到沁園春:公元十世紀前后中國文人的保存狀況》《嶺南辭書》等學術散文著作。我想,這一切的一切,或許都可以或許追溯到我少年時的阿誰奧秘的閣樓。
閣樓設在我家通往后院的庭院旁,是用木頭搭建的,堆放著家中閑置的雜物和父親以前的工場放棄的機械。因地處荒僻,且極臟亂,家里人少少會到這處所來,是以,閣樓便成了我兒時的機密樂土。我曾在閣樓上打沙袋、擊木樁,空想著有朝一日能練成一個武功高手,專門替身仗義執言;我還經常躲在閣樓上看那些父親不讓看的俠義小說、言情小說,有時辰,為了迴避做家務,也會爬到下面來偷懶。
那些閣樓上的躲書是父親一位曾在公民黨部隊任職的伴侶存放的,他的紅衛兵女兒檢舉他的“罪惡”,他煩惱家里的躲書能夠會惹費事,便轉移到我們家來,父親大要感到閣樓比擬平安,就把書躲在那兒了。
雖說唐詩宋詞對我影響很年夜,但閣樓上更多的是東方文藝和社科人文類圖書。以我那時的年事和程度,看那些康德、黑格爾的著作就像看天書,我比擬愛好看的仍是小說,像托爾斯泰的《回生》、屠格涅夫的《煙》、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雨果的《悲涼世界》等,書中男女主人公的戀愛糾葛和坎坷命運,令處于芳華期的我深受激動。有一段時光我特殊留戀俄羅文雅學,于是就用閣樓上的書和他人交流。我有一個伴侶是個“孔乙己”,他應用紅衛兵查封圖書的機遇,從他黌舍的藏書樓“偷”出不少圖書,此中有不少蘇俄時期的作品,我就常常和他換書看,普希金、萊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的詩,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契訶夫的小說,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學批駁,這些十九世紀人類最殘暴的精力遺產,就如許和一個邊鄙小城的“文青”偶遇了。
我家的隔鄰住著一個曾當過紅會病院院長的“壞分子”,盡管窮愁潦倒,但他仍不改“崇洋媚外”的做派,言必稱英美,常日去處,也頗有英國名流范兒,家中所躲,則多為英美文學作品。我和他的兒子是好伴侶,我們經常交流手上的好書,我所接觸到的英美文學名著,年夜多來自他們家。我還明白地記得朗誦雪萊《西風頌》時的高興。“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那些鏗鏘的句子對那時的我具有一種宏大的沖擊力。令我震動的還有杰克·倫敦的《酷愛性命》,那荒野上的堅韌,閃爍著人道的輝煌。惠特曼的歌頌異樣豪放而果斷:“哦,船主,我的船主!”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遠新年夜陸的深切召喚……
那是一段極端苦悶而又快活的日子。我不了解本身的前程在哪里,按那時的情勢,除了上山下鄉,別無他路可走,可是,我就是不愿下鄉,我想待在城市,哪怕當個掃地工也甘願答應!在有望的等待中,日子默默地往前走著,沒有興趣外,也沒有驚喜,唯有冊本有一搭沒一搭地隨同著我,給我帶來些許安慰與快活。
就如許,憤世嫉俗的魯迅成了我的隔代知音,他那些鋒利冷峻的毒舌雜文、深入滑稽的嚴格小說,成了療治我憤懣心思的心靈雞湯。戀愛小說最能安慰芳華期的躁動,那段時光我讀得最多的天然是這一類的小說,茅盾的“《蝕》三部曲”和《半夜》,巴金的“戀愛三部曲”和“急流三部曲”,丁玲的《莎菲密斯日誌》,等等,使我不能自休、如癡如醉。
但那時看這類書(除了魯迅)是要冒很年夜風險的。有一回我在糧店依序排列隊伍買米,為了打發時光,我拿了郁達夫的小說《沉溺》邊排邊看。《沉溺》是郁達夫的自傳體作品,描述了“他”在japan(日本)留學時的性壓制和性心思,此中有暗示手淫和偷看房主女兒洗澡的細節,當我完整沉淪在“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年夜腿!”等“情色”描述時,忽然間聽到身后一聲年夜叫:這家伙在看黃書!沒等我反映過去,我就被人扭住了,旋即被送往了那時的專政機關“工人糾察隊”批示部。我被關進一間黑房子里,跟一群不明成分的人混在一路。我被嚇壞了,看黃色小說或革命冊本,這罪名可不輕,說不定要坐上幾年牢。我在黑房子里待了兩天,膽怯加上骯臟喧鬧的周遭的狀況令我整夜掉眠,就在我將近瓦解時,我忽然發明了一個熟人——已經跟我一路扛過船埠的昌哥,他竟然當上了“工糾”隊員。工作至此有了起色。昌哥頓時把我提了出來,“疾言厲色”地怒斥了幾句,回頭就把我放出來了。
回憶起來,盡管風險,盡管艱巨,但“文革”十年,還是我平生中唸書最多最雜且最有瀏覽豪情的階段。雖說我在年夜學念的是中文系,但讀的書似乎仍是比不上那時辰多。我把大批的時光都放在背英語單詞上了,剩下的時光,或是用來敷衍測試,或是花在看文學雜志上。那時文學復蘇,號稱“黃金時期”,文學雜志頒發作品,時常能激發顫動效應。那時的作家比官員、企業家要“牛”多了,就是和此刻的影視、體育明星比也不遑多讓。我讀的專門研究叫“文學創作”,似乎是全國唯一份,我是沖著搞創作、看成家來唸書的,是以,看雜志、清楚眼下文學創作的意向,對于我們這個專門研究來說極端主要。
我經常在一些公共課的講堂上看雜志——學中文的都不愛好這一類課。有時,上專門研究課時也看,有同窗嘲弄說,文學雜志的確成了我的主修課。記得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在《收獲》雜志頒發時,惹起極年夜的顫動,一時洛陽紙貴,人人都在爭搶那一期《收獲》看。中文系材料室訂有該雜志,但我往借時,早已被同窗借走了,后來,雜志一向在同窗間傳看,待我拿得手時,已是殘舊不勝,由于后面還有良多人在追著,是以我也只能在上課時看。印象中那一堂課是現代文學,原來是我最愛好的科目,而講課的又是我最愛好的金濤教員,但講堂上教員講的我曾經聽不進,腦海里完整被眼科年夜夫陸文婷的悲情故事占據了。“我愿意是廢墟,只需我的愛人,是芳華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漠的額,密切地攀登上升”,中年常識分子的艱苦與困頓,在裴多菲詩歌的強力襯托下,顯得非分特別煽情,我邊讀邊流淚,全然掉臂身邊同窗投來的驚訝目光。我讀年夜學時恰是“傷痕文學”方興日盛的時代,雜志上頒發的年夜多是揭穿、控告“文革”(或“反右”)的作品,如張潔的《從叢林里來的孩子》、叢維熙的《年夜墻下的紅玉蘭》、張賢亮的《靈與肉》、張弦的《被戀愛遺忘的角落》、張一弓的《監犯李銅鐘的故事》、古華的《芙蓉鎮》等等。此刻回過火看,這些作品或許說不上深入,有的也還帶有曩昔的陳跡,但那時的感到倒是很震動、很安慰的,是以,我們班的同窗,有不少人是天天捧著雜志看。
年夜學結業后我當了一名圖書編纂,可說是天天和書打交道,唸書、編書、寫書成了我個人工作生活的所有的內在的事務。個人工作編纂的唸書當然起首與個人工作相干。都說編纂是雜家,處所出書社的編纂就更“雜”了,往往要依據市場需求,謀劃林林總總的選題個人空間。有一段時光東方哲學、美學類圖書年夜熱,我也想謀劃此類選題,為此還專門跑到北京、上海往買了一年夜堆東方現今世哲學家、美學家的書,什么弗洛伊德、榮格、羅素、維特根斯坦、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教學場地薩特等等,看到了就買,也不論看得懂看不懂。實在重要仍是沒有時光看,當編纂太忙了,雜事太多,又要面臨疾速變更的市場,心態也急躁,其實靜不下心來好好讀一會兒書。但謀劃選題又需求具有這方面的常識,于是我又買了夏基松著的《今世東方哲學》、朱狄著的《今世東方美學》等書,總算惡補了一下。
后來,我接觸了一些東方中國粹研討的材料,時逢國際鼓起文明熱,是以,我預計發布一套“國外漢學名著譯叢”,想為中國的文明研討引進一些異質的方式和視角。為了做這個選題,我從頭瀏覽了先秦兩宋諸子的經典作品,參考了一些國際學者如范文瀾、白壽彝、馮天瑜、葛兆光等的中國通史和文明史著作。那時,唸書仍是中國人獲取常識的第一選擇,“常識就是氣力”的標語振奮人心,出書業被稱為“向陽”財產,前程一片光亮,是以,編纂可以自在幹事,唸書編書,以傳佈文明常識為任務,而不用斟酌什么私密空間“保存壓力”。時間一晃三十年,此刻回過火來看昔時的形式,禁不住令人生出“隔世”之感。
近十來年,我的瀏覽又年夜多與寫作親密相干。寫作,或許說當一名作家,是我的最終尋求,但作為一名編纂,實在與這一尋求是有沖突的,編纂的繁忙與瑣碎,抹殺了寫作所需的時光與豪情,是以,編纂中能成為作家或學者的,可說是百里挑一。但我就不信這個邪,數十年來,我咬定青山,戰勝惰性和因個人工作而發生的心思妨礙,應用邊角時光,保持寫作。我將唸書與寫作聯合起來,作為磨礪年夜腦操練精力的東西。有時辰,我在唸書經過歷程中取得寫作的靈感,而更多的是經由過程寫作來瀏覽相干文獻,從而到達汲取常識、活潑思想、更換新的資料思惟、充分自我的後果。
二十世紀八十年月,我經由過程瀏覽先秦道家、儒家經典,對道家和道教文明發生了激烈的愛好,并撰寫了《道的魅力》和《哲學的貧苦》等學術論文和散文。后來我撰寫學術散文《從菩薩蠻到沁園春:公元十世紀前后中國文人的保存狀況》一書,則是以寫作帶動瀏覽,在寫作經過歷程中,體系地翻閱了晚唐至兩宋的相干材料,如《唐宋詞匯評》《唐代筆記小說年夜全》《宋代筆記小說年夜全》《詞譜》等,經由過程瀏覽,找尋寫作所需的資料,并獲取了唐宋士人保存狀況的大批常識。近年來,我完成了文明散文《嶺南辭書——搜躲嶺南的柔嫩記憶》一書的著作,采取的還是邊瀏覽邊寫作的方式,像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西晉嵇含的《南邊草木狀》、唐末劉恂的《嶺表錄異》、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談》、南宋周往非的《嶺外代答》、明末屈年夜均的《廣東新語》及《廣春風物志》《廣西風景志》等嶺南筆記和處所史志就如許進進了我的瀏覽視野。經由過程寫作帶動瀏覽的方法固然功利,但簡直是一種有用的唸書方式,學乃至用,用以促學,頗合適像我如許的蹉跎了芳華歲月的唸書人。
汗青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唸書,對于一代代中國人來說,仍是個很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