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粮田变“良田查包養網心得”、数智绘“丰”景——巴渝大地铺展现代农业新图景_中国网

(海报设计:王可)

新华网重庆4月29日电(韩梦霖)“谷雨”前后,在重庆市铜梁区东城街道拦马村的春耕插秧现场,只见插秧机在宽阔平整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整齐铺开,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新装”。

“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40至50亩,插秧效率大幅提高。”铜梁区禾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勇介绍。

4月23日,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农民驾驶农机栽插早稻。开阔的机耕道从农田中穿过,方便农机下田。新华网发(甘昊旻 摄)

从插田弯腰到机器轰鸣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今年春耕生产中,在重庆不少水稻生产区县,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插秧模式,一台台农用机械成为了田间“主角”,水稻插秧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山地丘陵占比达九成多,地块细碎不平整、田间道路缺乏等条件的制约,曾让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非常困难。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高标准农田灌溉体系,推动“粮田”变“良田”,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创造条件,也为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3月中旬,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诸佛乡的红薯育苗基地,村民们忙着整理包養苗床、搬运薯种、培土覆膜,一派繁忙景象。

诸佛乡位于武陵山区腹地,这里的耕地不仅零散,且多为坡地,耕作条件较差,导致当地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使不少土地撂荒。

近年来,彭水县对3万多亩山区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通过“坡改梯、坡改平、小改大、短并长”等方式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如今,在诸佛乡青灵村和复兴村,利用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发展起1300余亩高淀粉红薯。

“以前地块小,农机根本下不了田,改造后路通渠连,小田整成了大田,不光便于田间管理,也便于机械化作业。”青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昌蒲说。

从“自己干”到“专业的人干”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接小农户与大生产

土地“化零为整”后,再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如今的巴渝大地上,一支支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耕、种、管、收”的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正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持续注入活力。

这些“田保姆”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或驾驶新型农机、或操纵植保无人机,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的有效对接,也吸引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入新形式的农业生产中。

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2019年,当地村民组建了一支“无人机飞行服务队”,为村里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喷洒农药和施肥。

村里的“90后”刘希尧今年也成为了飞行队的一员。

“传统人工手动背负式喷洒农药,一天工作8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一个人也只能喷洒3亩左右的果园。我们的无人机是可以装载60斤农药的‘大家伙’,一天可以喷洒一百多亩。”刘希尧说。现在,无人机服务队每年还能承接一些周边乡镇果园农药喷洒的业务,为集体经济增收。

在重庆市合川区,不少种粮大户除了日常管水、稻谷烘干、销售等环节外,机耕、飞防、机收等环节都交给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干,政府财政还为种植大户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相应补助。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撂荒地盘活利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利好政策,重庆群众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2023年重庆单户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5427户,全市大户种粮面积已接近114万亩。

现代物联网设备可以为农业生产及时“感知”各类环境信息。新华网 翟亦平 摄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数字、遥感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模式

如今,在遥感卫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农业“数智”生产力的加持下,农业生产正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需求,构建起了叠加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农资服务等45类数据的“重庆数地一张图”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农业农村各类资源与地理信息有机结合,系统性重塑和全方位提升农业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走进重庆市农科院信息所,大屏幕上的“重庆农业产业数字一张图”上,可以清晰地查看全市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分布、长势等监测数据。

重庆市农科院信息所副所长周蕊介绍,在现代农业中,利用遥感技术这一“千里眼”,能提前“预知”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实时动态了解农业产业的相关情况,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有效、持续的信息服务。

“以水稻测产为例,基于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利用我们构建的水稻长势指数,每隔15天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再根据不同时期的长势,进一步测算出产量。”周蕊表示。

今年,重庆市农科院还进一步探索“数字农地”应用场景——在潼南区,通过为当地搭建“农业大脑”,创建了潼南区全域范围地块尺度的耕地数字底图,让土地资源数据更全面,更方便综合利用。

“以‘用地找人’为例,我们随意勾选一个区域,就可以快速计算出这个区域内有哪些地类,并查看土地权属、流转状况、产业种植等情况,对于当地引进业主和流转土地起到辅助决策作用。”周蕊说。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横山镇的航天太空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华网发(綦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地球到太空

航天育种助力种质资源创新

包養網排名除了数智、遥感技术,航天科技也在为现代农业插上新的“翅膀”包養網心得。3月25日,重庆市农科院渝优水稻团队在永川区一包養块试验田里,包養網种下了去年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育种的一批水稻种子。

接下来,农业专家们将对“太空种子”的抗病性、抗虫性、出苗率等进行对照观察,以便选育更加优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通过航天育种提升农业竞争力。

在科研院所的支持下,重庆航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海涛选择在綦江区横山镇建设5000亩的航天太空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一个农文旅结合、休闲观光生产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园区。

这个春天,张海涛和员工们每天都在蔬菜大棚和种植基地里种植和管理应季蔬果,他们还抽空将种植技巧和种子送到附近村民手中,为他们开展种植培训。

张海涛团队先从种子培育入手,通过前期实验和比对,筛选出了螺丝椒、茄子、糯玉米等15个适合当地及周边种植的新型航天农业优势品种。

“这些品种成熟后不仅能提前上市,产量也比普通品种更高,市场反响也很不错。”张海涛说。

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型航天农业优势品种,示范园内原本普通的土地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带动,让周边群众和村集体一块参与到航天农业发展中来,推广出去更多航天农业品种,助力乡村振兴。”张海涛说。

分類: 租屋疑慮,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